上汽點燃“新引擎”
在風云變幻的汽車圈,以用戶為導向的變革從未如此洶涌。
上汽集團,便是其中的領航者之一。
猶記得,在2025年上汽之夜,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的開場發言中多次提到"用戶",并表示"改革要捏成一個拳頭出擊"。
對于大型企業而言,變革并非易事。
對作為中國汽車市場領頭羊的上汽集團來說,更是如此。
難歸難,越是難越是要走下去。
今年1-5月,上汽集團實現整車批售168.7萬輛,同比增長10.5%,終端交付182.4萬輛,同比增長3.1%。值得一提的是,自主品牌1-5月整車銷售達到108.1萬輛,同比增長21.9%,占集團銷量的比重達到64%。
銷量成績再次說明,上汽集團通過資源聚焦,整合構建"大乘用車"和"大商用車"板塊等戰略,已然迅速走出低谷,點燃"新引擎"。
64%!但凡對汽車行業了解的人,一定知道這數字的含金量。在以往,合資企業往往會因為依賴外方提供的技術成果和管理經驗,而缺乏自主研發的動力和緊迫感。上汽集團這一結構性的變化,標志著它已徹底扭轉,自主板塊正在釋放長期價值,成為銷量主力軍。
而這一切,均源于上汽集團"刀刃向內"的自我全面革新,尤其是兩大板塊的重構,讓資源更集中、目標更聚焦、效能最大化。簡而言之,就是匯聚所有可用資源,形成一股強大的動力,推動著上汽這艘巨輪,駛向新航向。
上汽升維,以變應變的智慧
40年前,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,上汽勇立潮頭,開創了合資合作先河。
40年后的今天,面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挑戰,上汽依然毫不退縮,給出的答案是:正面迎戰,以變應變。
2024年6月,王曉秋為董事長、賈建旭為總裁的集團新管理團隊形成,上汽就此拉開改革序幕,隨后,榮威與飛凡兩大汽車品牌正式合并,打響資源整合第一槍。2024年底,上汽集團進一步提出,要把自主品牌業務視為主攻方向——"5個手指捏成1個拳頭,對市場打過去。"
進入到2025年,上汽乘用車公司(榮威飛凡、名爵)、上汽國際、創新開發研究總院、零束科技、海外出行5家企業,正式組成上汽"大乘用車板塊"。與此同時,以上汽大通為核心,上汽構建了"大商用車" 板塊。
作為上汽改革的核心策略之一,戰略聚焦的優勢主要有兩點。一是能夠適應當下快節奏的變化,二是優化了資源配置,避免重復投入和浪費,讓資源實現協同,勁往一處使。
見效頗快,以"大乘用車板塊"為例,自主品牌整合榮威飛凡、MG后,一季度銷量同比增40%,毛利率也顯著提升。
縱觀整個汽車圈,從領克與極氪合并回歸一個吉利,到蔚來對旗下樂道、螢火蟲兩個品牌納入集團統一管理,再到廣汽集團組建全新"大研發體系"……"大整合"已成必然趨勢。而上汽宣布企業進入戰略轉型階段的時間,甚至比吉利集團的《臺州宣言》還要早,這充分體現了上汽對市場變化的敏銳洞察力和前瞻性判斷力。
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,上汽"以變應變"的戰略選擇背后,也凝聚著上汽人的智慧,那便是精明而不失膽識,務實卻敢于突破。
不再內耗,改革成效初顯
"全面深化改革這一仗必須打贏,沒有退路。"改革之初,王曉秋曾立下誓言。
也正是因為抱著這份必勝的信念,上汽不再內耗,五指握拳,打破內壁,將傳統車企龐大的規模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的強勁勢能,實現了資源更高效的配置和效能更大化的發揮。
當下,上汽改革的成效不僅體現在銷量上,還體現在產品研發、渠道拓展等各個方面。
比如,產品推陳出新的節奏明顯加快。從全新智己L6、榮威明珠概念車、榮威D6,到Cyberster 2026款、MG首款方盒子CyberX,再到國內首款超混大輕客上汽大通"新途遠界"等,上汽新產品層出不窮,讓用戶持續產生"新鮮感"。
整合后的研發團隊也打破了品牌之間的壁壘,實現了高效協作,因此產品研發周期大幅縮短。據悉,上汽集團的新能源車型,開發周期相比整合前縮短了30%。
同樣,銷售渠道更暢通了。整合之后,經銷商可以集中運營上汽大乘用車品牌,展示大乘用車板塊的全系車型,這無疑降低了運營成本,提高了運營效率。這也進一步激發了經銷商的活力,今年,榮威、MG已新增100余家品牌體驗中心、150余家品牌體驗空間,累計新增超250家門店。
在生產制造環節,上汽同樣發生著巨變。通過整合采購和生產資源,零部件通用化率已提高至75%。
"要把失去的5年時間連滾帶爬地搶回來",面對來勢洶洶的時代巨浪,面對虎視眈眈的競爭對手,上汽正以肯學習、會創新、愿合作的姿態,亮出自己的態度與擔當,重構中國汽車從規模領跑到價值領航的升維路徑。
由表及里,結合本土創新
技術永遠是企業的護城河和生命力。
上汽一直苦練內功,投入巨資搞研發。截至目前,上汽已擁有"上汽星云"純電專屬系列化平臺、"上汽珠峰"機電一體化整車架構、"上汽星河"電氫一體化整車架構等三大整車技術底座,以及藍芯動力總成系統、平臺化魔方電池系統、綠芯電驅動系統、"銀河"全棧智能車解決方案等四大關鍵系統技術底座,可以說,這些都是它制勝未來的籌碼。
合資1.0時代,上汽與大眾和奧迪等合作,以市場換技術。而如今,憑借著強大的自研能力和本土化創新實力,上汽實現了技術反哺。比如,與大眾簽署延長合資協議,奧迪品牌的技術標準制定首次由中國車企參與主導。上汽研發的固態電池、VMC整車運動控制技術,首先用在合資車上等。
令人興奮的是,合資2.0時代,上汽將"中國市場定義權"轉化為"全球話語權",實現從"引進來"到"走出去"、從跟隨到引領的質變,并在全球汽車市場中大放光彩。數據顯示,今年5月,上汽海外市場銷量達9.8萬輛,同比增長11.2%。
練內功,也修外功。上汽秉著一直開放的態度,不斷擴大朋友圈。賈健旭也曾表示過:"我們必須不設技術圍墻,不做生態孤島,不懼跨界競爭,開放才能合作,協同才能突破今天的邊界" 。
一方面,擁抱豆包、OPPO等合作伙伴,擴展車機智能生態;另一方面,集齊國內的"四大智駕方案"——地平線、鴻蒙智行、卓馭(原大疆車載)、Momenta,構建L2到L4級的智能駕駛體系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合作中上汽并不是被動接受,而是與合作伙伴一起探索"技術共研、渠道共享、生態共建"的新型合作范式。比如,上汽與華為合作推出"尚界"品牌,兩者從產品定義、生產制造、供應鏈管理、銷售服務等方面相互賦能,實現深度融合。
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言,各美其美,美人之美,美美與共,天下大同。保持自己的競爭力,同時欣賞并吸納他人所長,這是上汽在白熱化競爭中悟出的核心智慧。
當汽車行業駛入智能化與電動化的深水區,墨守成規的企業終將被時代浪潮吞沒,唯有具備自我顛覆勇氣的變革者才能破浪前行。
上汽以戰略整合、技術自主、生態開放、跨界融合的轉型實踐,為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帶來了深刻思考:真正的競爭,從來不只是產品、技術等單一要素的較量,而是內生進化力的系統性角逐。當企業能像生物體般不斷自我驅動、持續迭代,便真正掌握了穿越周期的終極奧秘。